北京市向荣公益基金会6年探索:做“有根的教育”
媒体报道
2023-12-19

来源:2023-12-19  新华网  北京市向荣公益基金会6年探索:做“有根的教育”


    你的根在哪里?这是令成年人都会陷入沉思的问题。有根的教育不只让孩子们热爱家乡,更让他们热爱并传承家乡文化,甚至在多年以后,仍然记得乡土课上获得的那份自信、快乐与滋养。

    北京市向荣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向荣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17年11月,以“让每一位乡村学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他们有根、有爱、有未来”为愿景,致力于解决乡村“最后一公里”的教育问题。

    6年来,向荣公益基金会探索出四大解决方案,包括校园改善、阅读支持、教学信息化和乡土教育。以“乡土育未来计划”作为核心项目,旨在陪伴乡村一线孩子和教师,利用家乡特色与本地资源,建立乡土认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图为“我为家乡桃子代言”——山东烟台福山区张格庄小学乡土课。

    什么是有根的乡土课?

    在湖南湘西的一节以苗族服饰为主题的乡土课上,老师展示了亮丽多彩的苗族服饰。孩子们不仅看到了苗服上绣着的龙、凤、水牛、飞鸟、枫树等图腾,也了解了图腾背后蕴含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寓意。

    孩子们在课堂上尝试自己设计苗服的花纹、图案。老师鼓励孩子们课后向村里的老人请教苗族故事与风貌,让他们在课堂上分享知识。最后孩子们不仅会自信地展示自己设计的服饰,还会用乡土语言、唱歌、跳舞等方式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图为孩子们穿着亲手绘制的简易苗服走秀——湖南湘西马颈坳镇团结小学乡土课程。

    2023年秋季学期,在湖南湘西保靖县夯沙九年一贯制学校彭景芳老师的乡土课堂上,彭老师带领孩子们亲手做苗绣小包,小朋友玉玉说要把自己做的包包送给外婆,因为外婆是苗族人,但年轻的时候却没有好看的包包。

    花垣县石栏镇雅桥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麻刚表示,从“香蒜种植”到“苗绣”,再到“湘西苗族乡土鼓舞文化”,乡土课程不仅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也使教师得到锻炼。

图为“指尖上的艺术”湘西苗绣课堂成果展示。

    为什么要做乡土教育?

    向荣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丁广泉讲了一个故事:他在山区调研时曾旁听过一节语文课,教师讲到假山,孩子们有些懵。有同学举手提问,为什么会有假的山?我们看到的不都是真山吗?

    “很多时候,乡村孩子的学习内容和生活体验是割裂的,他们需要一些植根于本土的教材来获得对家乡的了解与认同。”从这一点出发,向荣公益基金会提出“做有根的教育”,并开始培育乡土教育体系,资助农村学校结合本土实际开设乡土教育课程,把乡村教育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向荣公益基金会乡土教育项目负责人于晓红从受益老师成长为一名志愿者、从乡村教师转变为一名全职公益人,带着多年来对公益的热忱以及对教育的思考加入向荣公益团队。她相信农村教师有能力、有特长,能够自主做公益。项目伊始,向荣便选择了5所学校的10名骨干教师作为试点,采用共创模式,以骨干教师为主体开始探索乡土教育,而不是照搬照抄专家的东西。

    在向荣公益基金会乡土项目实践过程中,教师们产生新的需求,基金会则负责解决和满足这些需求;当他们觉得理论欠缺、实操能力不足时,基金会就会针对性地配套专家保障支持;当课程开发无从下手时,基金会则及时提供思路和模板。此外,基金会还会每半个月组织一次教师们的线上交流。

    通过乡土课程、教师培训、学生活动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向荣公益基金会致力于陪伴孩子们在积极的师生、同伴和家庭社区关系中成长,帮助其在乡村文化的滋养下获得发展,逐步唤醒孩子们对家乡的认同和热爱。

图为老师跟孩子们一起测稻高、唱悯农、绘稻香——吉林龙潭区金珠学校乡土课程。

    目前,向荣公益基金会“乡土育未来”项目已覆盖甘肃、黑龙江、山东、湖南等10个省份的35所学校、300名老师和6000余名学生,开设了3000余节乡土课,逐步形成了政府支持、高校共创、行业共建、媒体倡导、公众参与的影响力建设机制。未来,向荣公益基金会将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探索“有根”的乡土教育,通过乡土课帮助更多的孩子从脚下的土地中获得文化的滋养。


平台动画 产品招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