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规模化的6个命题|好公益平台 - 南都公益基金会
陶传进 | 关于规模化的6个命题
精选文章
2021-12-14


11月22日,由南都基金会、壹基金、资助者圆桌论坛联合承办、中国扶贫基金会支持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年会“影响力规模化:从产品视角到系统视角”平行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陶传进教授作为观察员,就论坛讨论的问题发表观点。以下文章根据陶传进教授现场演讲整理,供大家参考。



规模化既是新话题,论坛又给了我这么一个特权,做观察员,我就说一些大胆的命题。不大胆没劲,不命题也没劲。我说6个命题,供大家思考和参考。大家事后可以来找我,和我讨论,但不要问罪,这样大家才能思考,往深处走。

 

1


第一个命题,如果要复制产品A,从A复制到B,把A项目总结成流程去复制,但是哪怕滴水不漏地移到B,也基本是失败的,是害人的。为什么呢?非常简单,因为社会科学里的事,社会里的事,人的事情,形式和实质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在A地对应的形式,到了B地可能完全不对应。


2

 

第二个命题,我们把A复制到B,不但给B一套模式,还给他培训。除了这套流程化的模式之外,通常还有一些标准化的培训,包括财务管理、组织运作、理事会运作、文档制作和存放等等。但这些培训使得产生风险的概率又增加了一层,这个风险可能会祸害B。大家都是公益组织,也被评估过,你知道我说的“祸害”是什么意思。人最大的问题是不让别人祸害自己,但却非常愿意去培训别人,而培训者又不可能比别人在他自己的事情上更高一筹。所以搞基础的规范性的培训,祸害的概率又大了一层。

 

3


第三个命题,从甲到乙,你去帮他,最核心的就是推动他专业能力的成长。专业能力不同于规范性,但现实操作中很多人经常将二者混淆。专业性是指在规范性之上的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或者说是同样的钱花出去后,能起到的效果越大,机构的专业性就越强。专业性是培训的核心内容。那些规范性的内容,包括流程的规范、制度的规范,都是围绕专业性来的。如果没有产品,单纯培训规范性的成分没有意义。

 

培训中需要的核心能力,就是生产加工公益产品的能力。你培训一家组织,就需要尊重对方的成长脉络。对方现在是50分,培训之后或许能达到65分,这就是进步。我们有的培训,一上来就让培训对象做到100分,这是做不到的。如果非要让他做到100分,就会逼迫他们去做假,或者培训本身就是在作假,因为你自己未必具有做到100分的能力。可以把被培训者当成一株小苗,你给它浇水施肥,都要浇到根部,让它从0分成长,其中不能有丝毫的揠苗助长。

 

这种情况既适合于从甲到乙的规模化,又适合本身就是原创的项目,所以这个原则适合一般性的资助原则。规模化复制和原创项目的资助逻辑是一样的。


4

 

第四条,帮他提升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来自哪里呢?不是来自学者的书本中,书本已经远远落后实践了,而是来自于另外一个公益组织花了很多时间探索得出的经验,把这个探索的经验移过来给他。因为他要同样探索,可能需要花5~10年的时间,移过去就会节省三分之二的时间。

 

如果总共需要六年的时间,那节省了三分之二就剩下两年了。但他依然需要两年,不要偷工减料,以为两个月就行,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我讲的是一般的、有技术含量的公益产品,给人平等、参与、发展,促进社会融合、带有社会性、人格性、精神属性的公益项目,一定需要一些时间。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原创是非常难得、非常珍贵的。大家为什么称自己是“小而美”呢?是因为如果小而美都没有,没有第一个种子,怎么去复制呢?所以第一个种子特别珍贵。“原创者”,谁的作品好,谁的作品值得拎出来,这是一份重要的工作。


5

 

第五条,仅仅把项目做漂亮了,原样移过去,还不行。因为做漂亮了移过去,通常的做法是按照基线的流程去做,移到别的地方,一做就失败,大家就感到很痛苦。我们看到很多这种情况,原因是原创方自己探索五年了,从第一年到第五年的探索过程已经完全忘记了,知道能做出来,但不知道里面的项目模式是什么,这其实是全部技术含量。因此公益领域还得有这种角色,就是能帮他把项目模式梳理出来,当然梳理的过程是去学习,要尊重原创者,去帮原创者说出来。这个时候原创加上帮忙梳理出来的人,放到一起才管用。


6

 

第六条,资助方、项目原创方、梳理方(能说明白的那一方)三合一,这才是复制的最核心条件,所以项目模式化才这么难,三者缺一都不行。这就形成了最初的生态系统。资金方、项目原创方、总结方加到一起,帮它从0长到20,长到45、60、75……系统就初步形成了。

 

接下来,吸纳了三方的精华后开始运作,几个月或者几年,产生出像样的产品,这时产品的价值就明显比以前提高了。以前生产公益产品的过程是空洞地运转,热热闹闹,但却未必有真正的价值产出;现在是既有动作又有产出,公益加工机器产出的东西就是价值、社会贡献或者叫影响力。把这个呈现给更多的人看,这些人可能就是潜在捐赠人,潜在捐赠人看到了,就开始捐款了。

 

等到大家捐款给项目,最初的捐赠方的作用就变成了撬动作用,而不再是恒久的资助方,把原创者、梳理方都拉过来成长,然后又向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或者政府示范项目的产出,这个时候一个大系统就完成了。

 

这个时候从甲到乙,从A到B,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就宣告完成,这是个“大系统”。有人愿意建更大的系统,即大家一起联合起来做,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每个人/机构都可以做一个小系统,小系统加在一起,你在那个山头,我在这个山头,遥相呼应,以这样的方式构成大系统。你在这儿做你的,我在这儿做我的,我们彼此敬重,这就是系统,大家做得都挺对的。


(本文根据陶传进教授现场演讲整理,仅代表专家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平台动画 产品招募
Baidu
map